|
|||||
我们该如何说话? | |||||
作者:郭晓伟 作品来源:原创 点击数:2491 更新时间:2014/2/28 ![]() |
|||||
小时候的我不太爱说话也不会待人接物,即使见到自己的亲戚都试图躲避,因此常常被家人数落,不过天生愚钝的我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我上进的心还是有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特别羡慕那些能说会道善于应酬的人,觉得他们真是上天的尤物,上天对他们恩待有加而对我却颇为吝啬。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完美无瑕,不可挑剔,让一切拙嘴笨舌的人目呆。现在想来,那时候,孩子的天性还在,社会性还少,不太适应大人的社会也情有可原。如今,而立之年的自己相比于小时候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似乎就不太应该被原谅。于是偷偷地观察别人如何说话,看人家如何左右逢源口吐莲花,看人家如何随机应变明察秋毫,看人家如何揣摩心思说别人之所想,看人家如何春风化雨感人肺腑……。但是,很不幸的是,观察来观察去,我说话的功夫依然没有任何长进。愚钝如我者,估计少之又少。走投无路之时,突然想起鲁迅有一篇关于说话的文章,于是便欣喜若狂地跑回宿舍,翻开集子,是散文集《野草》里的一篇,名叫《立论》。原文如下: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 向 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睛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啊吆!哈哈!hehe!he,hehehehe!’” 一口气读完,没有手舞足蹈,反而更增添了无限的苦恼。我就像文中那个既不想说谎又不想遭打的小学生一样,更加迷茫。老师给出的答案虽说不是我渴求的但确实是最合适的。说谎违背我的本性,会让我寝食难安;遭打身体难以吃消,会让我弱不禁风。那么我就只能哼哼哈哈了。或许我还可以沉默无语,但许多时候沉默就意味着反对,是会被记恨在心的。 鲁迅太深刻了,对国民性的批判深入骨髓,但却让渺小如我辈的人心灰意冷,爱听假话、套话、空话的传统根深蒂固,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的人比比皆是,那么何时才会有真话的市场,何时才能让人不再揣测上意呢? 我又想起了“大跃进”那个集体梦游的时期。以早稻的亩产量为例,我们来看看那个荒唐的年代。 1958年7月18日 ,《人民日报》报导福建省闽侯县连阪农业社2.6亩早稻试验田亩产5806斤。 1958年7月25日 ,新华社报导,江西省波阳县桂湖农业社干部试验田早稻亩产9195斤。 截至 1958年9月25日 资料,报导稻谷亩产最高数为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130,435斤。 早稻亩产量随着日期的缓慢推进迅速飙升,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些数据放在今天就足以让外星人目瞪口呆,但在一切都很落后的当时竟然有人敢报,也竟然有人相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2013年9月29日 搜狐网报导湖南超级稻大面积亩产 988.1公斤 ,创世界纪录。两相对照,真是让人无话可说。不过闹剧终将结束,弥天大谎终会被揭破,随后的1959年至1961年三年大饥荒,中国饿死了三千万人。出现这样的结局,领导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三五年“超英赶美”的宏大目标,让他们忘乎了所以;可是除此之外的人难道就没有了责任?下级揣测上意,投其所好,不说实话同样起了极坏的作用。 同样的事情屡见不鲜。1998年5月刚上任不久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安徽,目的是想看看安徽的广大农村对他过去制定的粮食收购政策执行的情况。安徽的同志知道南陵县是朱镕基的祖籍地,就把这次考察安排在了那里。这让南陵县和芜湖市的领导慌了手脚。因为,南陵的粮仓里是没有粮的。原因是国家制定的粮食收购政策,让地方难以执行。中央定价,放开收购,出现亏损,却由地方财政补贴。粮食越来越不值钱,产粮大县干部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没有钱往粮食上补贴。没有补贴,负责收购粮食的粮站,就只有变着花样压级压价,扣斤扣两,限收,或干脆拒收。所以,许多粮站宁愿让粮仓空着。朱镕基要来,无论南陵县,还是芜湖市,都不希望让他看到这里并没有执行国家的粮食政策;明知这种政策不大切合实际,却只想让总理看到他的祖籍之地政通人和、经济繁荣。于是只有造假。在四天里,兴师动兵,从周边地区突击调运一千零三十一吨粮食。考察当天,朱镕基登上粮堆最高处,看到由他制定的粮食政策不但被落到了实处,而且还完成得那么好,显然是出乎他意料的好,十分开心地笑了。当天,在芜湖市召开的座谈会上他特别指出:"安徽是执行中央政策最坚决的地方之一”。最痛恨造假,最讲务实的总理就这样被骗得淋漓尽致。其实朱镕基专程前往安徽考察,就是要看一看过去制定的粮食收购政策,“被实践检验”过后,还需要不需要“修改和完善”,遗憾的是,朱镕基出任总理后的第一次重要的调研工作,得到的就不是真实的社情民意,无论是总理,还是《粮食收购条例》,都丧失了一次至关重要的“修改和完善”的机会。 类似的事例太多了,我们在感叹说话环境不好的同时却进一步加剧了说话环境的恶化。当人人都不说真话,不说实话的时候,整个社会便只能倒退。我们有太多人在违心说话,太多人在随意揣测上意。殊不知,我们在违心说话的同时,却助长了上级的独断专行;我们在揣测上意的时候,却弯曲了领导的本意。其实,环境的改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当我们每个人都认真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行使自己的权利,说实话,说真话,那么环境会越来越好。就像《皇帝的新衣》里,如果第一位大臣能够说真话实话,那么估计就不会闹出皇帝裸奔的丑剧 |
|||||
作品录入:郭晓伟 责任编辑:admin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